香港的“棺材房”
朋友日前传来一段YouTube上的影片,既骇人又搞笑。
整段影片是一名穿着、打扮和谈吐都像房屋经纪的男士,在介绍香港位于深水埗一个叫“King's Cube”的住宅单位。
这本来没什么稀奇,问题是,这间所谓的“King's Cube”单位,其实是一间只有16.4平方英尺(是的,你没有看错)的“板间房”。
所谓的“板间房”其实就是将一个单位用木板分割出来的几个超小型单位,在香港也被称为“劏房”。
像影片中这种只有大约1.9公尺长、0.8公尺宽,约莫一个棺材大小的房间,也很形象化地被称为“棺材房”。
搞笑的是,这名经纪用了大量销售豪宅时常见的“地产语言”,来推销这个房间。
庸俗的红色电梯门口贴满了春联,陈旧到需要拉铁闸才能操作,竟被形容为“以怀旧设计为主题,适合追求品味生活的住客”。
摆了一张单人床褥就没有任何走动空间的房间,被美化为“房间四正的设计,十分方便家私的摆放,没有走廊位、没有柱位,实用率高达100%,相比其他同区单位实属罕见”。
令人绝倒的是,墙上挂了几幅油画、窗台旁摆放的几盏蜡烛和一盆绿色植物,还被吹得天花乱坠:“室内放置了不少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尽显文化气息,亦有不少品味摆设,简约优雅。室内也有绿化空间,绿化比例比一般市区还高。”
唤起香港社会关注“劏房”
好奇心催使下,我在网上找了资料。这段影片原来是几个学生在一年前制作的,目的是要唤起香港社会对“劏房”(广东话,指割房)的关注。
地小人多的香港,向来寸土如金,再加上回归后吸引了大批大陆人涌入,刺激住宅需求大增。
土瓜湾的一栋旧楼一度被发现有八成单位被“劏”,由原来的14户暴增至46户。这种“分身比例”算是客气了,九龙城区一个900余平方英尺单位,赫然被发现一分为16户!
“劏房”的居住环境相当非人,不单面积小,走道窄(有些不到1公尺),有些连窗户也没有。
当中不少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严重违反建筑条例。这主要是因为屋主将单位分割成多个单位时,往往会先拆掉单位的主要墙壁、厕所、厨房,只剩下一个空壳,破坏楼宇结构,再加上重拉电线、重铺水管和水泥地板,大大增加建筑的负荷,再加上这些被改建的房子楼龄大多偏高,轻则漏水、爆水管、停电,重则混凝土松脱、钢筋锈蚀裸露、电线短路,甚至是造成楼宇坍塌、引致火灾。
2010年1月,香港红墈码头一座55年楼龄的五层大楼,就在15秒内颓然倒下,造成4死2伤。
去年6月,香港土瓜湾马头围道一栋54年楼龄的大楼,也因为改建了大量的“劏房”,居住环境挤迫,走道被杂物堵塞,而埋下死亡陷阱,结果一场大火酿成4死19伤的惨剧。
令人感慨的是,塌楼、火灾事件发生后还是有很多人抢着租“劏房”。据了解,拍摄影片的几名学生还是连续跑了好几个地方,才好不容易找到两间空房来拍摄。
当地媒体报道,住在“劏房”的人,通常分为三类:一是拿政府援助金的人士,二是烂赌输钱没了房子的人,三是中国内地过来打工(一些是黑工)的人,家庭都在大陆,自己在香港省吃省住。
不过,楼价的飞涨也迫使一些白领阶层,例如会计师、空姐等,开始在“劏房”出入。房屋经纪透露,这些收入相对高的人士,入住“劏房”是为了快点存够钱来买楼。他们的收入虽然较高,但付了房租和日常吃用后,就几乎没有什么钱剩下,所以只好从缩减房租方面下手。
骇人的是,强劲的需求推动“劏房”的租金走高,租金不便宜,尺租甚至比中环金融商业区的很多黄金地段还高。
影片中的“King's Cube”,单人单位日租为100港元,也就是差不多3000港元(495新元)一个月。以每平方英尺计算,尺价高达183港元(约合30新元)一个月。
假设一间“劏房”平均每个月收3800港元的租金,16间就可以每个月收6万多港元(约合1万零30新元),一年下来有12万余新元的租金,难怪吸引许多人铤而走险,非法将房子改造、分割。
在社会舆论的一阵鞭挞下,香港政府过去两年来大力取缔这类违章建筑,不但允许执法人员入屋检查,还能强行拆除违章建筑。据估计,香港的这类违章建筑一度多达8万个单位。
不过,这一轮“使力”却按到了不少人的痛处。
大批原本居住在这些“劏房”的人士,正是因为住不起更好的房子,才被逼住在“劏房”,一旦政府大力“杀楼”,强行拆除板房,他们找不到同样价位的房子,突然之间成了“无壳蜗牛”,只好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政府“先安置后清拆”。
虽然香港政府承诺会兴建公屋来安置这些无家可归的劏房户,但大部分受访者却表示,他们虽然已经申请轮候公屋,但平均等候时间长达六至七年,比政府承诺的三年长,中间这段时间不知该何去何从。
住屋方面 新加坡人相对幸福
相较于新加坡,香港政府的问题似乎更棘手。
港人对最近两名特首候选人梁振英和唐英年的违建情绪,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港府在这个事件上,可以说是骑虎难下。一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马上盖出大批房子来安顿这些无家可归的劏房户,即使盖得出,也可能冲击楼价,引发众多楼市利益团体强烈反对。
在住屋方面,新加坡人应该还是相对幸福的。至少这里还找不到面积少于300平方英尺的房子,这是因为市区重建局自2009年底,已经不批准发展商兴建小于350平方英尺的公寓单位。
一些地区,例如直落古楼地区,市建局也规定所有公寓地皮的最低面积,以及公寓单位的最高数目,来确保低密度住宅区不会因为住户增加而造成道路、共用设施不负重荷。
不过,一些地带仍然存有隐忧。例如越来越多鞋盒公寓已走入郊区,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出,但一些人预言,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地区可能渐渐贫民窟化。
目前,工业房地产被滥用的情况还是相当普遍,再加上不少工业房地产开始出现游泳池、健身房,以及豪华的一层半阁楼单位等设施,一些人也相信,这些分层地契工业单位必定会吸引一些人偷偷入住,当公寓来住用。
香港楼市一直走在新加坡前头。十年前,很多人都不相信,新加坡会有人愿意住在300、400平方英尺的房子,但是单单是今年内估计就有4100个面积不超过506平方英尺的鞋盒单位竣工,所以有时候做人真的不能太“铁齿”。
一个同事看完King's Cube影片笑说,这种面积的房间,看来只适合让KTV小姐做生意。
另一个同事更打趣说:“比住监狱还惨!香港连续剧里的监牢,面积好像还比这大,不但包伙食,有制服可穿,每天还可以出去放风,索性住进去算了。”
我想笑,但又不太笑得出来。
(摘自联合早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