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成“海龟”是“海鸥”
蓝皮书显示,在中国海归人才中,20.8%已成为外国公民,23.2%持外国永久居留权,24.4%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北京讯)中国第一本重点研究海归群体回国创业及发展的蓝皮书昨天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显示,超过四成中国海归人才拥有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他们已经未必是彻头彻尾的“海龟”,而是业务跨越东西方,在中国内外飞来飞去的“海鸥”。
这份名为《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的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通过大量调查研究、采访和座谈,总结中国海归的回国原因和创业特点,分析他们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梳理了中国在吸引海归方面的鼓励性政策。
蓝皮书显示,在中国海归人才中,20.8%已成为外国公民,23.2%持外国永久居留权,24.4%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该书指出,这组数据说明,参与该项调查的海归大多有国外长期合法居留证件,而这些高端海归人才不一定是彻底归国的“海龟”,而是在中国与国外接轨的大背景下,往返于国内外的“海鸥”。
目前,中国已有一些地方专门为吸引“海鸥”来工作而推出各种优惠政策,被称为“海鸥计划”。
调研样本中的海归人才平均在1.73个国家或地区学习或工作过至少一年,近七成是在欧美发达国家。
国际视野海外经历是优势
蓝皮书指出,国际视野和海外经历是海归人才的重要优势,但长期在外生活也造成很多海归对中国各方面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回国后遭遇反向文化冲击,面临“再本土化”挑战。
蓝皮书向海归人才进行调查的问卷,结果显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他们回国的最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最后才是职业发展。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所以职业发展是他们最不担心的。
除了对海归人才的整体分析,蓝皮书还针对海归中的创业群体进行了调研。
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创业成功人士有约54%是从美国回国,23%返自欧洲,10%返自加拿大。在所学专业方面,46%成功创业的海归在海外留学时学的是理工科,27%为经济或工商管理。
海归创业人士中约九成是男性,但女性海归创业者呈上升趋势,而她们在创业过程中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调查显示,高学历更有助于海归创业,创业成功的海归大部分是硕士、博士或博士后,而且海归在高科技领域里创业更容易成功。另外,平均海外工作经验5年左右,对海归创业有很大帮助。
该书指出,海归受到西方国家商业模式、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熏陶,积累了技术、资金和人脉,利用国内与国外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创业,这是很多海归创业的主要形式。
中国是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海归开始和国内建立联系,中国正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接纳国。中国政府近年来也陆续推出“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等针对海归的鼓励政策。
2011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了18万6200人,比2010年增长38.08%,未来海归创业人数还将不断增多。
蓝皮书建议政府提供更多平台,在引入海归人才后帮助他们实现发展,同时建议海归自己也积极组织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过程。
你是海龟海带,还是海狮海鸥?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国民带来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喝过“洋墨水”的青年才俊回国后的发展与状态,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最早人们将留学归来者称作“海龟”(谐音“海归”),到现在将国内外频繁往来者叫“海鸥”,中国的“海产”家族成员不断扩大,每个新成员的登场,也都代表了出国潮与回国群体的状态变化。
细看这些家族成员有:
海龟(海归):归国留学人员。
海带(海待):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后暂时待业者。
海藻(海找):归国留学人员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学历背景不高、难以找到好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
海鸥: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人员。
海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拼搏多年后,愿意“落叶归根”者。
海派: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非常想回国发展,但又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者。
海狮:“海归”大师级人物(指学术界权威)。
海鲜:归国留学人员受重用者。
海参:“海归”学生,特指没有工作经验。
( 摘自联合早报)
蓝皮书显示,在中国海归人才中,20.8%已成为外国公民,23.2%持外国永久居留权,24.4%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北京讯)中国第一本重点研究海归群体回国创业及发展的蓝皮书昨天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显示,超过四成中国海归人才拥有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他们已经未必是彻头彻尾的“海龟”,而是业务跨越东西方,在中国内外飞来飞去的“海鸥”。
这份名为《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的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通过大量调查研究、采访和座谈,总结中国海归的回国原因和创业特点,分析他们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梳理了中国在吸引海归方面的鼓励性政策。
蓝皮书显示,在中国海归人才中,20.8%已成为外国公民,23.2%持外国永久居留权,24.4%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该书指出,这组数据说明,参与该项调查的海归大多有国外长期合法居留证件,而这些高端海归人才不一定是彻底归国的“海龟”,而是在中国与国外接轨的大背景下,往返于国内外的“海鸥”。
目前,中国已有一些地方专门为吸引“海鸥”来工作而推出各种优惠政策,被称为“海鸥计划”。
调研样本中的海归人才平均在1.73个国家或地区学习或工作过至少一年,近七成是在欧美发达国家。
国际视野海外经历是优势
蓝皮书指出,国际视野和海外经历是海归人才的重要优势,但长期在外生活也造成很多海归对中国各方面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回国后遭遇反向文化冲击,面临“再本土化”挑战。
蓝皮书向海归人才进行调查的问卷,结果显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他们回国的最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最后才是职业发展。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所以职业发展是他们最不担心的。
除了对海归人才的整体分析,蓝皮书还针对海归中的创业群体进行了调研。
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创业成功人士有约54%是从美国回国,23%返自欧洲,10%返自加拿大。在所学专业方面,46%成功创业的海归在海外留学时学的是理工科,27%为经济或工商管理。
海归创业人士中约九成是男性,但女性海归创业者呈上升趋势,而她们在创业过程中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调查显示,高学历更有助于海归创业,创业成功的海归大部分是硕士、博士或博士后,而且海归在高科技领域里创业更容易成功。另外,平均海外工作经验5年左右,对海归创业有很大帮助。
该书指出,海归受到西方国家商业模式、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熏陶,积累了技术、资金和人脉,利用国内与国外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创业,这是很多海归创业的主要形式。
中国是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海归开始和国内建立联系,中国正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接纳国。中国政府近年来也陆续推出“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等针对海归的鼓励政策。
2011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了18万6200人,比2010年增长38.08%,未来海归创业人数还将不断增多。
蓝皮书建议政府提供更多平台,在引入海归人才后帮助他们实现发展,同时建议海归自己也积极组织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过程。
你是海龟海带,还是海狮海鸥?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国民带来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喝过“洋墨水”的青年才俊回国后的发展与状态,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最早人们将留学归来者称作“海龟”(谐音“海归”),到现在将国内外频繁往来者叫“海鸥”,中国的“海产”家族成员不断扩大,每个新成员的登场,也都代表了出国潮与回国群体的状态变化。
细看这些家族成员有:
海龟(海归):归国留学人员。
海带(海待):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后暂时待业者。
海藻(海找):归国留学人员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学历背景不高、难以找到好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
海鸥: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人员。
海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拼搏多年后,愿意“落叶归根”者。
海派: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非常想回国发展,但又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者。
海狮:“海归”大师级人物(指学术界权威)。
海鲜:归国留学人员受重用者。
海参:“海归”学生,特指没有工作经验。
( 摘自联合早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